伴随仁皇山大桥、城西大桥顺利通车,百里外环线全面贯通,城市出行更便捷。
伴随奥体中心基本完工,儿童公园试运营,状元街区修缮竣工开街,城市品位更提升。
伴随高度自动化垃圾中转站投入试运行,新建太湖水厂一期工程正式运行,城市功能更完善。
伴随市民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奥体中心明年投入使用,城市未来更可期。
……
今年以来,市建设局按照滨湖大城市的标准加快基础建设,实施了一批交通、文体、供水等城市配套设施项目,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南太湖城市带初露雏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手笔书写的城乡建设恢宏长卷中,生态文明始终是浓墨重彩的部分。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扬尘治理、绿色城市建设……在铺排一路的风景中,绿色已然成为湖州的城市底色,赋予城乡更鲜活的面孔。
山水城人共融 实现诗意栖居
从湖城小西街、衣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到仁皇山、梁希、西山漾等大型生态公园,从“五河十岸”水环境整治、五山五漾五公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村落保护等工作全面铺开,近年来市建设局紧紧围绕湖州江南水乡、千年古城的地域特色,深入做好“近山、亲水、塑文” 三大工程,努力在城市建设中彰显特色、打造亮点。
得益于生态环境工程如火如荼,未曾停歇,眼下在湖城市中心,生态、人文、环境已经有效串联,每出行数百米左右即可到达一处或大或小的特色公园、生态景观,其以青为色、以古为蕴,粉墙黛瓦现于浓密树荫中,小桥曲径置于繁茂花草间,如同诗画的自然生态,让市民与城市喧嚣保持最优雅的距离。
“到2015年底,中心城市绿化总面积4418.31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4.91平方米,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复评,仁皇山、长岛、粱希3个城市公园获评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从市建设局获悉,在着力开展城市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脉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展示,出台了一批涉及名城保护、街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名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作现已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载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湖州,山、水、城、人互融共生的格局已经形成。
污水垃圾共治 净化身边环境
垃圾中转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环卫基础设施,随着设计转运量为450吨/日的大钱港垃圾中转站今年10月中旬正式运行,湖州市区垃圾中转处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传统垃圾中转站年代久远、规模小、工艺落后,处理垃圾相对‘乏力’,随着城区人口逐渐增多,投入运行一座现代化生活垃圾转运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之举。”据大钱港垃圾中转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站总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与传统垃圾中转站相比,处理效率更高,也更为环保。
集垃圾压缩设备、臭源阻隔系统、污水导流系统、臭气处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为一体,现场见不到垃圾,也闻不到明显臭味的大钱港垃圾中转站,只是我市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通过近几年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逐渐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厨余垃圾处置中心在厨余垃圾生产有机花肥的基础上,开拓研发出家庭蔬菜营养土等基质土。去年,焚烧厂年发电量达到12771万千瓦时。同时,我市获得了浙江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启动了日处理能力3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工程一期建设,城区垃圾分类扩面准备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
污水处理水平同样逐年提升。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43座,总处理规模约82万吨/日,并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一级A排放标准全覆盖。中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县区全覆盖,全市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基本达到100%。
道路工地共抓 铁腕管控扬尘
眼下,在湖城的众多建筑工地,工地外均设置了围档,施工现场主要道路都已经硬化处理,裸露的浮土也用防尘网进行覆盖,出入口设置了车辆清洗装置,对进出车辆进行清扫、冲洗,确保车辆“净身”上路……
“干干净净地添砖加瓦”成为建筑工地共识的背后,离不开市建设局的铁腕整治。据悉,通过将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扬尘治理措施费在省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了40%,每年30个以上绿色施工工地创建,以及“智慧工地”在线监控系统等方式,全市建筑工地现场管理日趋精细,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市建设局起草了《湖州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的管理办法》,湖东小学、市委党校改扩建、德清科技城等项目列入了省里工程总承包第二批试点,今年将完成新开工装配式住宅和公共建筑(不含场馆)20多万平方米的目标,全市共有4个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正在建设,将深刻改革原有模式,推动建筑施工作业更加高效便捷、生态环保。
湖州对扬尘污染防治,还体现于对道路的高效保洁。据南街保洁组负责人介绍,整条南街现有20余名环卫工人分3班进行保洁,要求做到勤走、勤看、勤扫,确保垃圾滞留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此外,我们还推广了机械化设备、快速保洁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道路清扫机械化作业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卫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道路保洁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升。截至目前,中心城区机械化清扫率为85.77%。
绿色城市共建 守护美好家园
“市区有25.2万户家庭,去年一年用水3925万吨,每户家庭年用水量约156吨,一些家庭还在使用老式螺旋水龙头,非常不利于节水。”从市建设局获悉,今年我市将为纳入创建范围的小区中,使用非节水型水龙头的市民免费更换节水龙头。
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在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根据创建指标的要求,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要达到20%,节水型小区覆盖率达到5%。具体来说,即创建26家节水型企业(单位)和1.4万户家庭的节水型小区。
在深入探索绿色城市建设这一路上,湖州从未停歇。从2014年1月1日起,我市所有民用建筑全部执行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由湖州朗惠置业有限公司建设的太湖旅游度假区02-24地块、德清金都阳光田园等5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其中由朗诗集团建设的长兴布鲁克被动房示范项目获得了建设部最高的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目前,浙北医学中心工程、湖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均按三星级绿色建筑要求进行设计,市北分区的建设也高起点、高质量进行设计,全面贯彻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理念。
在此基础上,我市力主打造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大力培育本地区建筑节能产业,加气混凝土砌块、页岩空心砌块、煤矸石空心砌块、高强度无机保温砂浆、断桥隔热铝合金门窗等建材已具备相当的市场规模,其中新型墙体材料省内产值名列全省同类企业前茅。
随着《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制这把“金钥匙”,为湖州的绿色建筑发展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城乡环境共管 牢筑生态屏障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通过原瑞森纸业旧厂房改造,推进了湖州影视城建设,在一片废弃的破旧厂房上建起个占地700余亩、投资总规模将达到25亿元的影视城,改出了城市文化新地标。湖州市吴兴区,为了推动童装产业转型升级、谋求绿色发展,对境内1100余家印花企业和19家砂洗企业进行整治提升。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迁徙”在当地展开,为生态腾出了空间,让产业改变了命运……
改出一个新产业,拆出一片新天地。今年以来,我市“三改一拆”继续强势推进。全市“三改”累计完成3174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52.70%;拆除违法建筑837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09.3%。根据浙江省“三改一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湖州市上半年和三季度在全省各市综合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除了“三改一拆”,全市还全面开展了 “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探索开展的“拆、改、用”结合,“路长负责制”等工作模式成效显著,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全省进行了经验总结和推广。
各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大力整治了大批违章、破旧建筑,搬迁淘汰了一批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治理了一大批矿山、荒山和污染水体,城乡环境日益改善、闲置土地高效整合利用、产业转型不断加速,并形成了全民监督、常态化考核的工作机制。
特别是在“两路两侧”整治工作中,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各级“路长负责制”,境内所有铁路、高速、国省道沿线整治、彩钢房清理等工作按时、超标准完成,为环境保障交出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